不知是中国人喜欢5这个数字还是5在古代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我发现后人在评论古代名将、虎将时,都喜欢拿出同时期的5个来比较,于是乎,就出现了三国曹魏五子良将,蜀汉五虎上将,还有之后的隋唐瓦岗五虎将,水浒梁山泊五虎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三国时期为三个国家的建国立业打下赫赫战功的各国“五字号名将”!
曹魏: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曹魏的五子良将,其实开始并不以五子闻名,而是各有千秋的,但是随着蜀汉五虎上将被后人日益传说,曹魏自然需要同等地位的武将以不能示弱,于是五子良将应运而生。同样,五子良将一说也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将张乐于张徐五人共同作传,并在最后评价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思是曹操建立这样的赫赫战功,而当时的良将,这五个人的功绩应该是可以排在前列的),五子良将正是从此得名而来。
其实,根据正史的记载来看,曹魏五子良将的确可以说是与蜀汉五虎上将齐名的五大名将,而巧合的是他们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大致找出与蜀汉五虎上将的相同点,例如在官职上,曹操时期乐进曾升任右将军,于禁为左将军,到曹丕即位时任张辽为前将军,张郃为左将军,徐晃为右将军;而在功绩上,曹魏五子良将也绝不逊色于为刘备打下一片江山的蜀汉五虎上将,可以说除了曹氏夏侯氏这两大曹操嫡系部队,外姓将领中绝对是五子良将功劳最大,从三国早期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建立无数功业;在武力威名上,曹魏五子良将也可与蜀汉五虎上将一战,张辽曾经是吕布麾下第一将,是被关羽看好的一员战将,归附曹操后更是在合肥一战打的孙权心惊胆裂,乐进一直有勇烈之名,于禁沉稳毅重,执法治军都十分严肃,在曹军中很有威严,张郃、徐晃虽然稍晚跟随曹操,但张郃谋变机巧,徐晃治军严整,两人都在对蜀作战中有着赫赫战功,在曹魏军中亦颇有威望。张郃在汉中等地与蜀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徐晃在江夏等地后来甚至打败关羽,也可以说是曹魏五子良将与蜀汉五虎上将不相上下了。
其实曹操在前期打天下时,几位外姓将领中,还有一人名叫李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李典一直是和张辽、乐进、于禁三人一起极为被曹操重视且经常一同进退的,张辽、乐进、于禁、李典也应该可以说是曹操时期的“外姓四将军”,各种大小战役他们四人都有参加,且官职也是一同升迁,只可惜李典死的太早,死时年仅36岁,乐进也在升任右将军后不久就死了,于禁本是一位很严谨的军事将领,管制青州兵的故事广为后世流传,曹操也一直很信任他,结果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与关羽一战中彻底折损了他半世英名,实在可惜可叹…
蜀汉: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蜀汉五虎上将的名声自不必说,单论名气,绝对是响当当力压其他两国,关二爷已经被后人誉为武圣;张飞之猛也使得其名气不在关羽之下;马超凭借着在与曹操的对战中一鸣惊人,其勇烈甚至拿来与三国第一骁将吕布相比;老将黄忠也用他神奇的箭术诉说着老当益壮的故事;赵云更是被后人夸赞,几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古代第一爱将的趋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虎上将其实是指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立汉中王时加封的差不多当时蜀汉最高级别武将,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这里面根据各人的职位和与刘备的关系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古人以右为尊原则,虽然名义上四将军等级相同,但地位还是大致按前右左后排列,这里面关羽张飞不必细说,马超在未跟随刘备时便已享誉威名,又和张飞大战不分上下可以说在蜀汉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所以刘备将他与关羽张飞同列也没什么问题,而任黄忠为后将军可以说算是有些争议的,一是黄忠跟随刘备时间并不长,名声也不够响亮,另外在蜀汉军中,其他几位大将并不是很服黄忠,典型的比如关羽,甚至诸葛亮也略觉不妥,但是黄忠是凭借什么可与他们并列的呢,正是定军山一战,黄忠力斩夏侯渊,从此奠定了刘备在蜀地的基业,鉴于入蜀作战黄忠的表现相当不俗,所以才得以被刘备破格提拔。那么大家也发现了,这里面没有赵云!的确,赵云其实被后人加到这里才成为五虎将的,赵云之所以成为五虎将,第一自然是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在战场上绝对的实力彰显;第二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将他与前四位将军放在一起作传,可以说已经从史学家的角度肯定了赵云的功绩是可与前四位将军相比的;第三是刘备立汉中王时,给赵云的封号是什么呢?是中护军,虽然在三国时期,中护军的职位等级比不上四将军,但前后左右中,好像将他们组成五虎将还真感觉没发现什么问题。总之,作为一个赵云蜜,这里如果尊重历史,我不得不说赵云的确不是“蜀汉上将”,但其实力和功绩,足以当得“蜀汉五虎上将”!
孙吴:
五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朱然、陆逊)
关于孙吴的顶梁柱将领,和另外两国不同,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帅才了。四大都督想必大家都是熟知的,我这里加上一个朱然凑成五大都督,稍微有点牵强,但也说得过去,毕竟朱然曾在吕蒙死后短暂接替过吕蒙的职位。其实真正曾被孙权立为大都督的只有三人,周瑜、吕蒙和陆逊。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大都督是什么样的官职,大都督就是战时一个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拿到二战来说就是各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周瑜在正史中在孙权征讨江夏时即被任命为前部大督,赤壁之战时《三国志》并未名言周瑜的官职,但可以明显看出当时孙权部队的主要前敌总指挥是周瑜和程普。而吕蒙则是在合肥战役失败后,“后曹公又大出濡须, 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曾担任都督并打退曹军,升任虎威将军。之后鲁肃死了,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陆逊大家都知道是在“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这是孙权真正的三位大都督,而这其中又以周瑜和陆逊最为被孙权所亲近和信任。鲁肃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以一个文官形象出现,但是鲁肃的谋略也是十分了得,最早就是鲁肃向孙权提出的三足鼎立之势。其军事上的才能也得到了周瑜的认可,周瑜病重时曾上书说“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于是孙权让鲁肃接替周瑜的官职代替他统领军队。周瑜、鲁肃、吕蒙是孙权前期坐稳江东的三大元帅级人才,对于他们三个人的评价,孙权曾与陆逊评论过“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吕蒙死前曾为孙权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朱然,一个是陆逊。陆逊很早就被吕蒙所推荐,孙权准备对抗关羽时,吕蒙到都城,孙权就问过“谁可代卿者?”吕蒙当时的回答是“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但是这个时候陆逊还太年轻,而且当时的吕蒙只是针对敌对关羽考虑推荐的陆逊,这是因为吕蒙回都城之前曾与陆逊有过交谈,当时陆逊的看法与吕蒙惊人的相似,所以得到了吕蒙的赏识。从吕蒙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吕蒙认为陆逊之后必能成大器,但是现在还太年轻,这种年轻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任用他可以使关羽降低戒备,但吕蒙也指出需要陆逊静观其变,不可轻举妄动。于是孙权召见陆逊,拜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暂时镇守边境。后来吕蒙在病危之时,孙权又问他“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这一次吕蒙的回答是“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于是等到吕蒙病逝,孙权授予朱然符节,镇守江陵。只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不久后刘备大举入侵,陆逊一跃而上成为大都督,朱然成了他的部下。等到打败了刘备后,陆逊声望大增,从此确立了孙吴新一代军事领导人的地位,而且后来陆逊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成了吴国诸葛亮式的人物,这是后话,我们本文暂且不提。
声明:
版权丨阅读三国
编辑丨司马青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