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三国演义】戴在诸葛亮身上的那些光环何时才能褪去?

【新解三国演义】戴在诸葛亮身上的那些光环何时才能褪去?

有不少国人都喜欢人云亦云,也喜欢接力造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关云长是接力造神运动的最大受益者。有关《三国演义》给诸葛亮在计谋方面伪造的战例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空城计等等。


人们发现,如果把上述伪造的战绩去掉,诸葛亮就几乎拿不出任何像样的战绩了。


其实诸葛亮只是一个外交家,最大成绩是在刘备集团面临被曹操一口吃掉的时候,成功地把东吴拖下水,让孙权出头对抗曹操,结果是孙权任命的大都督周瑜,以弱胜强,成功地击退了曹操大军,从而避免了刘备集团的灭顶之灾。


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里面是有诸葛亮的功绩的,不过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为夺取益州主要得益于刘璋集团内部的多人叛变,而攻取汉中是法政替刘备出谋划策的,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这期间诸葛亮的最大贡献是说服了鲁肃和孙权,把荆州的好几个郡借了过来。


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的衰败始于丧失荆州,又因荆州的丧失引来夷陵大战,把刘备集团多年积累的家当丧失殆尽,从此国力一蹶不振,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力量是最弱的。那么诸葛亮在丢失荆州和夷陵惨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关羽丢失荆州前,他先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东吴陆逊写的,另一封是诸葛亮写的。陆逊为了配合吕蒙袭取荆州,对关羽竭尽吹嘘、忽悠之能事,把关羽吹得如同秦之白起、汉之韩信,关羽也吃这一套:对东吴放松警惕,并把原本防备东吴的部队调走了,从而为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是刘备集团的敌人,他当然要忽悠关羽了,他能把敌人忽悠住,说明他的本领高。可是如果自己集团内部的人也对镇守战略要地的主将进行忽悠,这个人要么是大奸之人,要么是大蠢之人,而诸葛亮就是这个人。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把张飞、马超比作彭越、英布,又说关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张飞、马超之上,那就只能解读为诸葛亮把关羽比作张良、韩信。关羽这时需要这些恭维话吗?这些恭维话把关羽带到了飘飘然的幻境中,自以为是天下第一,以为魏国一定打不过他,以为东吴一定不敢打他。关羽听惯了奉承话,就听不进逆耳忠言了。所以我认为如果细细地追究丢失荆州的责任的话,关羽、刘备、诸葛亮应各负三分之一的责任。


诸葛亮的粉丝可能会说,诸葛亮给关羽取信的目的是不让关羽去西川与马超比武,从而避免荆州主将擅离职守的局面出现。其实关羽这样的人离开荆州,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趁势换上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如:魏延、赵云去镇守,他们都是该谨慎时谨慎,该放胆时放胆,这样的话,荆州是丢不了的。


虽然现在我们听到一种说法,说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失败的,从而避免今后关羽的势力过分膨胀。不过这种说法缺乏证据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并非奸而是蠢人!写给关羽的吹捧信是诸葛亮的一个大昏着!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另一项大昏着是劝刘备称帝。其实曹丕篡夺汉朝政权后,是把自己推到天下的对立面了,以往曹操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这时如果刘备集团假借“恢复汉室”的口号,是很能鼓动中原地区的人心的,我们知道连曹操最大的谋士:荀彧、荀攸、以及曹操的女儿都是向汉室的,可见要是这时把矛头指向篡权夺位的曹丕,要求恢复汉献帝之位,会有多少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老百姓给予支持呢!


可是诸葛亮在这时却劝刘备称帝,把刘备也置于乱臣贼子的地位上了,从而使刘备集团丧失了道义上的优势,以后诸葛亮北伐中原总是不成功,这是一项重要原因。当然我们不是说刘备应该永远不称帝,而是应该等到天下大定后再行称帝之举,就如同朱元璋实行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


在刘备征讨东吴的过程中,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联合群臣劝阻刘备,可是这不是事实:不仅群臣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诸葛亮也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只有赵云劝阻刘备,告诉刘备此时打曹丕是替天下人报公仇,而打孙权则是报刘备自己的私仇,只有先公后私才是上策。而诸葛亮并没有支持赵云,他也幻想这夺回荆州,把天下局面重新拉回到“隆中对”的局面。


以上所说的失着,还都是小的失着,其实诸葛亮最大的失着是在手握大权后,对蜀汉政权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上。


诸葛亮把杨仪、蒋琬、费祎、王平和姜维等人都当作大才,真是可笑!还是应该看看人家孙权是怎么发现、培养人才的吧:在一群鲁莽的将领中,发现善于学习的吕蒙,结果吕蒙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夺取了荆州;在刘备70万大军压境之时,任用书生陆逊,结果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几乎活捉了刘备。前面还有任用周瑜、鲁肃的例子,可见孙权每用一个大都督,就成就一番大事业,真是“信手拈来即文章”啊!可是诸葛亮用的人呢:杨仪除掉了魏延,魏国该发给他一个大勋章,无怪乎杨仪总想着投奔魏国呢;姜维打不过邓艾、钟会,就一味地迷信天险,殊不知人家邓艾不畏天险、知难而上,偷袭了成都。在这之后,姜维能想得出来的计策就剩下挑拨离间了,可是这点小伎俩,早就在司马氏的算计中了。

应该说,姜维、廖化还是这几个人当中,相对好一点的,可就算是姜维也罢、廖化也罢,哪一个的战绩可比吕蒙、陆逊的十分之一?我们还不要忘了诸葛亮临死时,是把大权交给杨仪的,此人是有德还是有能呢?其实物以类聚,诸葛亮和扬仪本来就是一类人物。诸葛亮让刘阿斗“亲贤人、远小人”,那么他自己所亲的杨仪是君子吗?。


诸葛亮还是一个气量非常小的人,他连下级军官陈式,因为不赞同诸葛氏的军事主张,都怀恨在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由此可见诸葛亮胸襟之狭隘了。


有人可能说诸葛亮的一项重要战绩是平定了孟获的叛乱,稳固了后方,这在《三国演义》中占据了很大篇幅,其实这并不是一项很大的战绩(但是对于诸葛亮而言,却是最大的战绩),因为在三国时期类似的战绩还有很多,如:夏侯渊扫荡西凉,曹彰、司马懿各自平定叛乱等等。像林彪、刘伯承这样的战将,绝不会把49年、50年的剿匪战果作为重要的战绩,他们只会把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跃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当作像样的战绩。


诸葛亮一生并不是没有可以取得类比吕蒙、陆逊战绩的机会,而是因他自己嫉贤妒能,不听忠告,错过了大好时机:诸葛亮头一次出祁山时,是具有战役的突然性的,但是在综合国力上魏国又比蜀国强大不少,这就注定了只有出奇招、险招才有获胜的可能。


曹操在官渡决战时,面临强大的袁绍,就是敢出奇招、险招,并善于抓住稍纵即逝机会,在许攸投奔曹操时,“许攸是不是袁绍的奸细?”、“就算许攸不是奸细,袁绍在许攸出逃后会不会变更兵力部署?”等等,曹操根本不去纠缠这些看似“重要”的问题,因为曹操知道,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是绝对拖不起的,只有速战速决才有胜机。其实这个道理现在许多运动员都非常清楚:弱势一方要打败强势一方,只有搏杀才有生路,四平八稳的招数是必定要失败的。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妙计,丧失了夺取长安的绝佳机会,最终招致了失街亭的结果(顺便说一句,司马懿并没有参与此次战斗,诸葛亮是败于张颌之手,《三国演义》为了避免诸葛


亮过度丢面子,才把曹魏方指挥这场战役的司令官换成了司马懿,可见连曹魏阵营的二流战将都足以打败诸葛亮。后来曹魏阵营的三流战将郝昭也把诸葛亮几十万大军打得狼狈不堪)。其实丢失街亭只是战役层面的失败,失去夺取长安的机会才是战略层面的大失败。那么诸葛亮是否反省了这一错误呢?没有!诸葛亮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进一步压制魏延,甚至在临死时把大权交给无德无能的杨仪,由此招致了内讧,致使具有战略眼光的、文武兼备的大才魏延被小人所杀。


我们还要对比一下曹操和诸葛亮的做法:曹操在征讨乌桓获得大胜后,重赏当初劝阻他出征的人,感谢他们提出的稳妥建议。曹操和诸葛亮,一个是在实践证明自己对了的时候都要感谢别人,另一个是在实践证明自己错了的时候却还要压制提出正确意见的人,两人的差距不要太大啊!


压制人才、听不得不同意见是不少领导的通病,所以诸葛亮才有那么多粉丝!!!


那么马谡是不是人才呢?不少人说,刘备比诸葛亮看人看得准,马谡不是人才,要是诸葛亮听了刘备的忠告,就不会,出现丢失街亭的严重后果了。在这件事上,本人倒是要替诸葛亮说句公道话:马谡在平定孟获叛乱时表现出了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诸葛亮前期对马谡的重视和使用是正确的,可是诸葛亮不知用马谡之长,却在关键的地方用了马谡之短。 以往马谡是一个参谋人员,出谋划策是其强项,而领兵布阵是其短项。让马谡守街亭,一方面使自己无法听到马谡的建议了,另一方面马谡的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有人说,让马谡守街亭是给马谡一个锻炼的机会,使他能够成长为一个统兵人才。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就马谡的前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马谡是一个类似郭嘉的人物,他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议,却不能独当一面。曹操没有让郭嘉带兵打仗,是建立在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深入了解之上的,也是对郭嘉的保护;诸葛亮不认真分析马谡的能力结构,用人用错了地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话说回来,诸葛亮把首度北伐的失败的原因归为丢失街亭,其实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打草惊蛇,丧失了战役的突然性,诸葛亮那种先打草、后打蛇的招法看似稳妥,实则必败,因为魏国比蜀国要强大很多,所以如果打魏国而不打在要害上的话,魏国跟蜀国可以玩持久战,在此过程中,只要抓住一次小胜,就会演化成大胜。后面五次北伐的结果不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吗!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整个中国要数关中地区最为富庶了,要是诸葛亮听从魏延之计,突袭长安,拿下关中,则蜀、魏之间的力量对比就变成旗鼓相当了。


明明是自己用人方略的错误、是自己战略方向的错误,诸葛亮却把北伐失利的主要责任推给下级,把马谡砍了头,自己只是用人有点差错、降职留用而已,从此一个可能成为“郭嘉第二”的头颅就永远地与其身体分开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人才看了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是会寒心的。

诸葛亮另一项问题是在自己死后要不要坚持进行北伐,这件事牵扯到一个逻辑问题:如果北伐是正确的,那么在自己死后就应该坚持北伐,并且还应该为继续北伐做好人事安排;如果北伐是错误的,那么就等于说诸葛亮这几年所干的事情都是错误的。


要是说因为自己死了,别人没有这个能力领导北伐了,所以应该停止北伐。这是典型的“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做法,自己干不好还不让别人试试,生拍别人取得成绩,盖过自己的名声,这样就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胸怀了!


中山先生在即将辞世时,教导追随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而继续坚持北伐,并最终取得北伐的胜利,这才是大政治家应该有的风范。要是中山先生临死时说:“北伐就此终止,北伐军退回来,好好守住广东这一亩三分地”,要是他真的这样说了,他就不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了!


有人可能还要把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匮乏的原因归咎为蜀地狭小,所以人才稀少。我们应该想想罗丹和韩愈的话,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地域小并不是人才少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漠视人才、压制人才,不用人才之长却用人才之短、重用小人。其实人才都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即使是毛泽东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是经过数年的实践才成为军事家的,即使在大肆吹捧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中,我们也发现诸葛亮不肯提供人才成长的环境,自己事必躬亲,不肯放手,让部下只能按照自己的摆布去行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人才来?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一个成功的外交人才,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在于外交方面,诸葛亮鲜有军事成绩,由于诸葛亮胸襟和眼光,他在人才领域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我们今天应该把诸葛亮身上的光环打掉,还之以本来面目。本人的目的,是希望国人不要再崇拜伪英雄了,还是把我们的崇拜献给孙武、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真英雄吧!



声明:

版权丨阅读三国(今日头条)(风水微信:sh19911)

编辑丨司马青衫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1092.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1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