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有高情商,也都意识到情商比智商更影响孩子的未来,可是情商从何而来呢?这个是能培养的吗?
答案是,情商无法培养。
这年头谁都不傻,学习来的情商技巧套路,用起来自己累,对方也觉得假。
真实的情商来源两个途径:
一是内化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简单的说,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会如何对待别人,和让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二是在不被教育不被打扰的自由空间里,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天然的智慧,去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发展出与人相处的方式。
先说第一种,内化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我的妹妹11岁,暑假来我这里度过,我对她说,你是自由的,你自己的事情完全由你自己做主,你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写作业还是看电视,吃什么不吃什么,都由你自己做主,你不需要讨好我,只做你自己就好了。
然后给她一些钱,她想买什么零食就买什么。楼下有家店做新鲜无防腐剂的面包,保质期只有三天。
妹妹经常买,有一次买了放冰箱里,结果她忘记吃了。
我看见3天前她买的面包原封不动的摆在冰箱里,我有些不满,然后一个念头跳出来,我要去教育妹妹:自己买的面包要记得及时吃,不要浪费。
当我升起教育妹妹的念头时,我停顿了一会,去觉察自己。
我觉察到,我内在产生了评判。
没有及时吃掉面包的妹妹,被评判为错的。
为什么我想要评判她,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被评判长大的。
当我想要评判对方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爱,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分裂中。
有了这个觉察,我重新回到爱中,对妹妹说:这个店的面包是新鲜无防腐剂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
妹妹愉快地表示知道了。
我对她表述了一个事实,而没有丝毫的评判,于是我和她都开心。
妹妹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她自己做主,例如是否叠被子。
有一天客人要来,我对妹妹说,今天客人要来,可能会参观下每个房间,我需要在客人面前装逼,所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房间收拾整洁,妹妹立刻欢天喜地的去干活了。
因为我平时尊重她,所以她也愿意配合我。
我没有教育她:叠被子收拾房间是正确的,你必须做一个好孩子。我只是诚实的讲出自己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妹妹是不评判的,有爱的。
妹妹把这个关系内化到心中,她就学会了如何用不评判的、充满爱的方式待人处事。
没有人喜欢被教育,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人际关系中,肯定会有各种事情不如自己所愿。
当不如所愿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去评判对方、教育对方,还是讲出事实,讲出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情商的分水岭,能够坦诚将事实和感受娓娓道出的人,是人际关系中真正的高手,被尊重而且让人喜欢亲近。
想像一下,如果我和父母长期评判教育妹妹,诸如“浪费是可耻的”,给她各种不如我意的行为贴上错误的标签。
等她走进婚姻,老公偶尔浪费了东西花了冤枉钱,妹妹曾经被评判的羞耻感和愤怒,立刻会被激发。
她会评判自己的老公,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跟老公争执不休。
这种故事大家可以说耳熟能详,多少婚姻最初的爱恋,就是被这些鸡毛蒜皮的争执消磨殆尽。
为什么不能彼此宽容以待?
因为彼此的童年,都没有被父母宽容以待过,都活在各种对与错的评判中。
而对与错的评判,是最肤浅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一旦被贴上对与错的标签,我们便不再能深入看事情背后的真相。
再说第二种,自由带来的智慧。
遇到朋友,大人总是喜欢教育自己小孩:说阿姨好;阿姨给了东西要说什么?阿姨走了是不是要说阿姨再见?
这些被我们称作礼貌教育,其实就是打扰孩子观察和感受人际关系的智慧。
我有一只会说话的葵花鹦鹉酋长,一次来了客人我对酋长说,给客人打个招呼。
酋长用很生硬的语气说了干瘪的“你好”两个字。
而平时酋长主动跟人打招呼时,那声音是各种情调起伏,还带有肢体动作配合,热情饱满。
我立刻明白自己刚才越界了。
如果观察周围的小孩子,会发现那些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礼貌用语的,孩子虽然会说,但是显得被动羞涩,只是机械重复父母的话,不会眼神专注饱满的看着对方。
而父母完全不要求孩子,尊重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待人接物的,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或许不会主动说这些礼貌用语,显得比其他小朋友更谨慎更慢热。
这个慢热的过程,就是孩子在仔细感受自己和他人,学习找到让自己和对方都舒服的距离和交往方式。
这个学习过程,对孩子未来的情商发展至关重要,只要父母不干涉,会自发完成。
我的好朋友老杨说:我不教育孩子,孩子至少不会被搞坏。
他闺女是我见过的最具热情感染力的孩子,每次见面打招呼时那满满的能量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欢喜,这种感觉从来没有在被教育要懂礼貌的孩子身上发生过。
我的一个来访者,她做到了百分百的自由给小孩,不评价孩子不教育孩子。
来访者本身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经常处在莫名的恐惧中,大部分时候没有能力用心陪伴孩子。
妈妈自知给不了爱,就努力给予100分的自由。
7岁,有一次被小区里的一个男孩子打了,没有还手。
妈妈问:“闺女你为什么没有还手呢,是不是害怕?”
闺女说:
妈妈,我不还手不是害怕,不要把你的害怕说成是我的。平时你总是害怕冲突,但我并不害怕。我不还手,是因为同情他。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变态,他几乎每天挨打。他太可怜了,不会用其他方式跟我们相处。我理解他,所以没有还手。
妈妈很惊讶,同时很佩服孩子。
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洞察力,能够深入去思考因果理解别人,正是因为妈妈给的自由。
什么是自由呢?
简单地说就是大人学会闭嘴。
在孩子的各种事情上,升起想要教育孩子的念头时,管住自己,闭嘴。
假设一下如果妈妈如果经常自以为是的教育孩子: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爱打人的孩子没教养。
当自己的孩子被打,孩子就会评判对方:你是错误的,没教养的。
一旦贴上了对与错的标签,孩子便不会再深入观察思考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停留在最肤浅的看问题方式: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如果观察孩子,两个孩子之间打闹,或许过程中有人委屈大哭,但如果大人没有参与的话,通常两个人会自动和解,不久又玩到一块去了,好像刚才的矛盾没有发生一样。
往往坏就坏在大人参与进来,评判谁对谁错,两个孩子难以自然和解,友谊的裂痕无法修复。
用对与错看待问题的人,很难受大家欢迎,而且脑子会一直转不过弯来:分明我是对的,你就是错的,这难道有问题?你是对的,没问题,但是没人愿意跟你亲近了。
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评判对错是最愚蠢的。
在爱情中,你到底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还是想要幸福亲密的关系?
如果证明了全世界你最正确,也就等于孤家寡人一个了。
有智慧的人,能够去思考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思考因果,全面立体的理解自己和别人。
这种智慧只能来自自由,来自父母给予孩子不被打扰的,自由体验世界的空间。
孙瑞雪的蒙特梭利幼儿园,有几个3-4岁的小朋友自发开会一下午。
会议得出的结论是:父母无法改变,我们越想改变他们,他们越糟糕。
这个结论,是我这辈子走过最大弯路之后,30多岁才真正领悟到的智慧,这个智慧解放了我苦逼的人生轮回,让心灵得到自由。
而幼儿园孩子们就可以自发领悟到。
这就是孩子的智慧,只要给予他们空间,他们能自发领悟出人世间最简单最本质的真相。
若想要孩子高情商,用不评判的、理解的眼睛看孩子。
这一点不容易,我们几乎都是被评判被误解长大。如果做不到看见孩子,至少还可以做到:管住自己的嘴巴,停止自以为是的教育,让孩子在自由中生发智慧。
声明:
版权丨十点读书(原标题《孩子高情商,是培养来的吗?》)
编辑丨司马青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