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佛山10月29日消息(记者郑澍)10月29日,“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迎来最终篇,大赛颁出10个奖项,总奖金高达30万元,颁奖典礼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举行。这次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中国青年报社和广东青年联合会发起,由广东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人民政府、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主办。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池志雄,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青年联合会主席张志华,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赵东辉,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文海,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西樵镇党委书记黄颂华等领导,以及数十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及各大媒体记者等出席了本次颁奖盛会,共同见证工人文学的再一次闪耀。
首奖惊喜连连,30万元专奖新人
本次颁奖典礼以“亲爱的南方”为主题,在《我不想说》的温馨歌声中拉开大幕,现场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气氛。大赛设有公开组、樵山组、网络微文学组等3个组别,10个终评奖项覆盖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微文学等在内的几乎所有文学体裁,力图呈现当今工人文学创作的全貌。依照不同组别,10个大奖和多个提名奖在当天上午有序颁出,中间还穿插了吉他弹唱、微电影等多个节目,现场高潮迭起,许多动情的段落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自启动之初,这项大赛就因为超高的奖金而备受关注,公开组5个大奖更是如此。本次首奖之一的长篇小说奖由佛山本土工人作家蔡玉燕摘得,在典礼上,她给大家带来连连惊喜,一方面是作品的高质量,评委认为她的《南方建筑词条》
充分记录城市的易容与变迁,其中充满小人物的酸甜苦辣,颇具思想深度,在终评中获得全票一致通过。
典礼现场,蔡玉燕的登台更是让大家惊呼。原来,就在典礼前几天,蔡玉燕不巧因病住院,需要动手术,根本不可能来到现场领奖。大赛组委特别为她录制了一段视频,然而就在视频现场播放结束不久,大奖得主蔡玉燕却带着病体走到了台上!据她说,她是瞒着医生从医院赶来的。术后的蔡玉燕身体还十分虚弱,但神色很好,现场霎时间响起评委和工人作家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这届开始,大赛面向全国征稿,但只允许体制以外的“草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评。换句话说,大赛专注于推举新人。大赛组委会解释,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但今年还是第一次实践,比赛最初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青年产业工人进行文学创作,以30万元大奖带动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为外来务工青年融入当地社会架起一座桥梁,为此,把专业作家排除在外,是一个比较慎重的决定,一来可以增大草根写作的获奖概率,二来也是对奋斗在一线的工人文学的一次重要考察。
集聚豪华评委,力赞“业余”最专业
本次赛事的评委阵容空前强大,几乎集聚了目前国内顶级的、有工人文学视野的作家和评论家。工人文学向来是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风景,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急先锋”,许多大家都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并愿为相关的活动亲力亲为。早在2012年,首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就吸引了时任全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参与,而到了本届,评委阵容更是堪称豪华,来者如:全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曾出版《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脍炙人口作品并被改编为影视剧的著名作家陆天明,“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著名作家、《潜伏》原著作者龙一,河南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邵丽,广东省作协主席、文艺学者蒋述卓,打工文学代表人物、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评委们不但在各自的创作中成果累累,并且都感恩、认可工人文学的“真实质地”,经过一连几天的紧张评审,当天众名家一齐出现在典礼现场,亲手把奖杯交到文学新人手中。
名家们都对打工者的文学表示赞赏,如评论家陈福民说:“文学本来就属于人民,产业工人在珠三角地区基数最大,也应该由此带来文学的繁盛”;作家邵丽说:“文学产生在车间里,这是一个传统,它有赖于真正的一线作者”;作协主席蒋述卓则认为,目前许多工人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书写与控诉,而能在文字间深含爱意,是一种“光辉的表达”。
颁奖典礼结束前,著名作家陆天明以主评审代表身份,上台做了总结性发言,一开场,他就以“老打工者”的身份,对工人作家们表达敬佩和祝贺,他一直强调,文学需要真实的生活、情感为根基,正因如此,写好当代中国,记叙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就有赖于这批第一线的工人作家,他甚至认为,本次大赛有些作品,专业作家读了都要“惭愧”。祝贺之余,陆天明还提醒作家们,既不要沉湎于喜悦中,也不要太在意“业余”之说,因为文学是没有界限的,青工作家最应该做的是守住经验,补好短板,勇敢地向文学高峰发起冲击。最后他用一句话表达他的寄望:“热爱广东这片大地,大踏步走上文坛高速路。”
水准历届之最,书写青工变迁
“三届我都参与评审,一届届这么读过来,毫无疑问这次的作品整体水准最高,有几部我觉得特别好”,作为终审评委之一,青工文学大赛的“老熟人”,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坦然而欣慰地对记者这样说。蒋主席说,广东是打工人口大省,既有庞大的青年产业工人群体,又隐含着较大的写作人才基数,奖项的设立立足广东,辐射全国,正是为了发掘英才,扶植新人,让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精神财富在文学上来一次深入透彻的展示,目前就作品的水准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
据了解,这次的参选作品数量是历届最高的,共收到来自12个省(24市)的个人申报及提名推荐作品1597篇,其中长篇小说51部,中篇小说143篇,短篇小说221篇,散文555篇,诗歌457首,网络文学作品170篇。
蔡玉燕的《南方建筑词条》夺魁,此外还有很多作品都让人读来眼前一亮,比如陈再见的中篇小说《纵身》,以为“父亲”奔丧为线索,探讨了“是纵其一身盖棺定论,还是爬上高楼纵身一跃”这样的生存命题;又如程鹏的散文《在大地上居无定所》,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出发,牵引出整整一代人东奔西走、打工漂泊的命运,既有历史价值,又充满诗意情怀;周小娟的诗集《低入尘埃》,声调上并不满足于抒情,而是把目光对准水泥工、补鞋匠、东莞女工等等这些社会不起眼的侧影,从中照见底层生活的疼痛和抗争……这些文字,的确无一不承载着青年工人群体的特殊现实,它们被写下来,就是当时当刻的笑泪和血汗,而把这些作品汇集到一块,共同推出,这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无疑筑成了一道不可回避的景观,有着启示性、震撼性的意义。
微电影:从“别人的城市”,到“亲爱的南方”
微电影名字叫《亲爱的南方》,是组委会为这场典礼特意准备的同题之作,算是送给获奖者和观众的一份“薄礼”。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但内容精粹,引人共鸣,刚一播完现场就响起热烈又会心的掌声。
电影以几位打工作家为主角,全方位跟踪拍摄,展现他们的生活日常,复现他们和文学结缘的心路历程。其中第一位作家名叫邬霞,从14岁开始就打工,目前在制衣厂上班,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她觉得,写作使自己“好像到了另外一个王国”,是“任何物质生活都无法代替的”。邬霞的诗产生自工厂流水线,有着触手可及的现实美感,这位爱美的女孩,每天在流水线上为别人缝制吊带裙,自己却从来没有穿过,她在诗歌代表作《吊带裙》里这样写:“包装车间灯火通明/我手握电熨斗/集聚我所有的手温/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邬霞因为写诗而被更多人所知晓,2015年,她受邀参加微纪录片《我的诗篇》的拍摄,成为这个时代工人文学名副其实的印迹之一。本届大赛,邬霞提交的是一篇散文,虽然最后因一票之差,遗憾落选,但邬霞的诗,邬霞的言行,已经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一个绝对的高度,已和获奖没有差别。
镜头又先后对准了作家程鹏和仪桐。程鹏在深圳务工多年,经常帮别人装修房子,他在作品里感叹道:“我们装修着别人的家”,同时又“回不了自己的家”,他感到这是“一场失根的漂泊”。相比之下,同为外来工的仪桐对南方城市有更多的归属感,这儿的生活经历促使她的写作发生重大变化,也让她在“背井离乡”和“融入当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微电影以跃出纸面的方式,形象追溯工人作家的心境转变,要知道在早年,南方对于许多务工青年来说不过是“别人的城市”,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阅历积累,如今“别人的”正在成为“自己的”。据统计,广东的青年产业工人人数达到2300万,这些80后、90后比起他们的父辈,显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融入需求,执笔写作,帮助他们拉进了跟脚下土地的距离,当初的游离、彷徨,正一点点转变为扎根和爱。所谓“亲爱的南方”,这其实是许多青年产业工人的心声,这部微电影紧扣主题,传递了这个新鲜可喜的事实。
新设樵山组别,亲近产业一线
本次大赛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那就是在评选中新设立“樵山组”,该组要求作品围绕西樵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光进行创作,力求以“文翰樵山·最岭南”系列活动为平台,以西樵知名工业为起点,阐发当代产业工人的特殊体验。西樵镇镇党委书记黄颂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镇政府与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合作,连续三届承办大赛,这是因为西樵镇历来就有深厚的产业工人基础,尤其到了近现代,纺织业的飞速发展,更是形成了强大传统,可为这一群体的书写提供翔实资料和现实依据,无论从哪方面看,西樵都有代表性意义,是“作家们采风创作的富矿地”。
为配合“樵山组”征稿,也为给更多文学爱好者提供熔炼产业经验、亲近一线的平台,大赛组委和西樵镇镇府、南海区旅游文化局强强联手,在今年3月至9月间,连续推办多场活动,如:各地产业工人西樵山采风、文学辅导进西樵企业、珠三角产业工人新书分享会等。每场活动各有特色,比如西樵山的采风就选在“大仙诞”巡游当天,让作者们在领略山光水色之余,也跟当地的儒释道文化亲密接触;文学辅导进企业,作者们先后参观了多家工厂,还和当地有名的青年企业家深入交流,以择取人物闪光点,方便后续创作。这些经验,后来大多转为文字,成为樵山组参评作品的一部分。
这次获得樵山组诗歌奖的黄长娣,作品名为《走近南海观音》,诗中既有对西樵山人文志物的载录,又突出产业工人的精神洗礼,是难得的佳作;获得短篇奖的严婉儿《印出万丈光芒》,同样生动再现了劳动生活的平凡与神圣。
聚焦工人文学,争办自己的“鲁奖”
“工人文学”、“打工文学”的名牌由来已久,其成绩也在文坛上有目共睹,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的举办,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拢在这一点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对应改革开放的潮流,诉说南下打工经历的文学作品就曾经引发人们热议;而从进入新世纪之后,如小说家王十月、诗人郑小琼等人的写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思想意义上,都超越前人,构成当代文坛饶有意味的景深;近几年,工人群体中的各类文学新闻也勾起人们的兴趣,许立志、郭金牛、邬霞等人的诗作广受赞誉,纪录片《我的诗篇》在全国放映并拿奖……这些迹象都表明,产业工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时也是不可置换的时代现实,随时呼唤着文学的照应。
“西樵山杯”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发起和主办,主要是响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习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的号召,意在把青工文学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既为广大青工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由此引导他们融入本土社会,成为广东经济转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青年联合会主席张志华在致欢迎辞时,把青工作家的创作看成“当下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最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学”,认为“其中传递的巨大正能量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担当的勇气和才华”,他说:“希望各位青工作家坚守文学梦想,坚持表达和传递正能量,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也希望各位青工们的文学创作能更加立足基层、紧贴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青年产业工人群体架起一座融入城市、融入社会的桥梁。”
大赛两年一届,以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镇西樵为主阵地,既有评奖,又有前期一系列实地采风、学习活动,就在颁奖典礼前一天,众人还参加了“习近平:我的文学情缘”心得交流会、“匠心与艺术”产业工人文学创作论坛两场专场活动,学者、作家悉数到场,百家争鸣,力求深入探讨工人文学现阶段的问题。从现场反应来看,效果确实很不错。
大赛组委会成员之一、广东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负责人覃海慧说:“每届大赛,我们都争取办出一些亮点,今年的主题‘亲爱的南方’很暖心,我想这跟年轻一代产业工人的心态是比较贴合的,同时又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是一股正能量。”覃主任最后表示,希望把大赛做成有品牌价值的大赛,打造一个服务青年产业工人作家的平台,力争办成青年工人文学界自己的“鲁迅文学奖”。
(原标题:“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揭晓)
声明:
来源丨央广网
编辑丨司马青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