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者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文学作者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王兆胜


  嘉宾简介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文学部主任,林语堂研究学会顾问,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迄今为止,已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散文随笔集《天地人心》,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高考模拟试题和各种选本。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2007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等。


  日前,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东莞樟木头观音山举行,知名文学研究者王兆胜也来到了观音山,就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情况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接受了专访。


  在他看来,如今中国的散文虽然繁荣,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弊端,需要散文作者们去正视。作为一名林语堂的研究者,他认为林语堂的创作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如今不少作者所缺乏的。


  散文创作不能远离时代的主流


  本次论坛上,王兆胜主要谈的是散文理论,也就是散文话语的自主性问题。他认为,散文在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方面,怎样能有其自主性,是非常值得去探索的。


  “从整体上来说,如今的散文创作有很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散文越来越重视,和其他的文体相比,散文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有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他说。


  王兆胜认为,现在的散文不仅在研究方面没有自主的理论,其创作和批判也没有理论。“小说和诗歌都有其研究的理论,因为理论框架来自于西方,但西方的随笔(essay)和我们的散文不同,而且西方的随笔也没有严格的理论。现在的散文是借人家的理论,借小说诗歌的理论来进行研究。”


  在他看来,散文缺乏理论的框架,会导致作家没有理论和创作的依据,这对当代散文的发展不利。


  “如今的散文研究,就像是用秤来测量长度,度量衡的工具不对,使当代散文的研究处于混乱状态。散文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怎样在中西的理论之间找到自己的自主话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他说。


  除了理论体系之外,王兆胜认为如今有不少散文,在写法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碎片化的写作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媒介普及,同时也使得散文写作越来越零碎。“现在很多散文的主题、写法和结构比较松散,散文缺乏中心词,缺乏集中的理念,碎片化写作最大的问题,是去中心、去宏大叙事,散文越来越离开了时代的中心,不能反映时代的重大转型。”王兆胜认为,散文的自由抒写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远离时代。


  他说,如今有很多散文的作者境界和品位不高,很多散文写作只是写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很多作者的写作没有境界、高度,更谈不上深度。


  “有的作者看着语言很美,比如写杀羊的时候,血粼粼的一幕,被写成了‘血带着优美的弧线’,这些作者对写作没有敬畏的心,他们的散文写作没有情怀,没有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王兆胜说,如今看看丰子恺的写作,“狗熊看到猎人拿着猎枪,就拿着石头挡住子弹,猎人一看,石头下是小熊。比较起来一看,境界品位高下立判。”


  他认为,今天的散文写作有很多好的题材,却在作者手里面毁掉了;有的写得很美,但是价值观有问题,没品味,这样的散文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


  “散文,一定要反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否则作品不会有影响力,尤其要关注底层的生活状态,要不然会漂浮起来,被遗忘。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所考虑的,不应是离开政治和社会发展,而是怎样和它们保持良性关系。”王兆胜说。


  林语堂用太极的方法消解人生苦难


  作为一位对林语堂有多年研究的学者,王兆胜认为林语堂在文学中体现的那种对待苦难的超然态度,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都是写黑夜,鲁迅,是要把月亮和星星去掉,不断涂黑,让你看清人生的真相;林语堂,会在黑夜里面打上光,不仅日月的光辉,还会把人生的光亮打上去。”他说。


  王兆胜认为,林语堂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消解人生苦难的哲学。他认为中国的作家,有很多人写矛盾冲突、斗争、分裂,像王国维、老舍,他们都难解人生的苦难,鲁迅也是;西方的很多哲人,叔本华、尼采,到最后都是走向分裂,因为人生是消极、苦难、悲观的。


  “林语堂也看到了这点,但是他努力消解苦难的人生。他看世界的美好,写人生点滴的美好,让人眼前一亮,每天有希望。人生的苦难,他用太极的方法去消解。”王兆胜说。


  他认为,林语堂对真善美的崇尚,是以一种诗化人生的方法,在作品中透过美来呈现的。林语堂的笔下不是总是挑恶的来批判,而是看到恶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林语堂作品里面为什么这么美,为什么人生过得这么好?这就是原因。诗化,可以超过一切苦难,为世界增加魅力的色彩。就像尼采早期的时候,说酒神,是迈着碎步走人生。”王兆胜说,这会让人越来越轻灵,像一个舞蹈者一样,越跳越轻灵。


  传统文化底蕴让文学更有思想深度


  谈及禅宗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学的影响,王兆胜颇有感慨,因为他的写作和人生观也受到了禅文化的影响。


  “世界、人生本质上的悲剧性,也就是‘空’,这使得我超越了儒家成败得失的功利观;因果报应的观念,使我相信人生都离不开因果;在写作中,则是静心默观、回到灵台,以观天下万物。我的散文《一颗善心》《半梦半醒书生梦》就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说。


  在王兆胜看来,儒道释三家的传统思想,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也提高文学创作的境界和品位,为中国文学的思想提升高度。


  “这三家的思想,既是源,也是流。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人思想的源,而流则是引进了佛学和衍生了禅宗。一个作家没有儒道释的功底,他的作品很难达有深刻的内涵,也难以到一定高度。”王兆胜说,像王维、白居易,就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禅宗的功夫非常深厚,今天的作品放在一起一比,差很远。


  而林语堂也颇有禅宗的功底。王兆胜认为,在林语堂作品中有一种超越性,以及空灵的境界,这很大程度上受到禅宗的影响。


  “读林语堂作品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能把握,用理论很难阐释。他的作品很多是走向内心的,在内心的空灵世界里面,不断反省和超越。他的作品里面的灵动、灵性、空灵,受禅宗的影响很深。”


  王兆胜说,林语堂对一草一木,对世上的所有生灵,都有悲悯和敬畏,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既有儒家的天、也有道家的大道,更是有佛家的慈悲在里面。


  另一方面来看,王兆胜认为文学与禅宗也相互影响。他说,文学对禅宗的影响,体现在文学有助于修正佛禅的一些刻板教义,让那些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得以发扬光大;文学比佛禅的受众面大,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有助于扩大禅宗思想的影响。


  “文学以形象动人,这有助于消解禅宗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深奥难解的地方。”他说。


  观音山问禅活动意义深远


  对于本次的“观音山问禅公益文化系列活动”王兆胜认为,其意义是深远的。


  “观音在世人的心目中,不仅代表着慈悲,还代表向世人抛下花枝,是向善和智慧的美好意象。问禅即问道,道有多条,禅宗之道深远浩瀚,不可不求。这一活动充满正能量,也带有一种充满智慧和慈悲的情怀。”他说。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观音文化、禅文化的交流和弘扬,王兆胜认为,这一行为开了一个好头,而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东莞观音山对文化活动的支持,既让人惊奇也让人敬佩,还让人深长思之,作用不可小觑。这为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有利于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提升其境界品位。同时,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发展。”他说。


  而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王兆胜建议东莞观音山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扩大佛禅文化的收藏,以及建立平台、设置名家讲堂,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


  “在打造自身的品牌之后,与市场接轨,这既有益于传播、产生效益,反过来又能够反哺社会文化建设。”他说。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1408.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47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