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大师苏轼在其《赤壁赋》里,为一世枭雄曹操的赤壁大战嗟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洒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现在,弄不懂曹操为什么那样执迷于一举而下江东的雄图大略?一个领袖人物,他的性格因素,感情作用,常常左右他的决策。一个太相信自己的领袖,最怕脑袋发热,自信自尊加之自执,无不给国家人民造成灾难。而在历史上,功高之主,容易发热,功并不高的主,也同样发热,甚至有的其实无功,只不过是虚火,照样热得发昏。热的结果,便是胡来,胡来的结果,便是老百姓遭殃。这些发热的领袖们,一是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二是把以前行之有效的谨慎经验,弃之不顾,三是偏执到病态的程度,错了不认错,四是输不起,输了还要找个替罪羊,替他搪灾。
很可能曹操在拿下荆州以后,功成业就,心满意足,开始头脑膨胀。置酒汉水之滨,庆祝克捷大会,那个说服刘表之子刘琮降操的文人王粲,捧起酒来,吹捧曹操:“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尽力,此三王之举也。”一般说,失败的后遗症,是畏缩;胜利的后遗症,是狂躁。此刻的曹操,比在渤海边,碣石旁,更不可一世了。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他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夙愿,立万世基业了。
胜利接着胜利,在乘胜之威的追击途中,从统帅到士兵最易出现的倾向,一是急躁情绪,二是轻敌思想,三是由急躁、轻敌而形成的迷恋武力解决问题,但求速战速决;对于武力以外的克敌制胜之法,往往被急功好利者因其不能立见成效而疏忽摒弃,以致求快不快,反而忙中有失,乱中出错,这就是所谓的冲昏头脑了。
呜呼!一个人,不管他原来多么伟大英明,多么光荣正确,有了一把年纪以后,老而清醒,老而睿智,老而知趣,老而识相,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曹操执意要打这一仗,不拿对岸的年轻指挥员当回事,倘非老了的缘故,又能是什么?结果如何呢?第一,准备不够;第二,轻敌大意;第三,仓促上阵;第四,最主要的,在双方接触以后,主帅的应急能力不足,纠错措施不及。虽然老兄挟雷霆万钧,望风披靡之势,存志在必得,旗开得胜之心,但实际上,老熟手遇到新问题,这年43岁的曹操,到底不敌33岁的周瑜。看来,年龄优势,确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对英雄来说,时光是最无情的摧折。凡昨天的光华,一旦成为人们的回忆,便是他离尽头不远的日子了。不管过去如何辉煌,老之将至,日薄西山,退出历史舞台,把位子让给后来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要恋栈下去,贻人笑柄;更不要尸位素餐,倒行逆施;最让人摇头的,莫过于这些唱完了戏,还不肯卸妆,穿着龙袍,扎着硬靠,在台上台下招摇过市的老人家了。
这场长江上的决战,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还是在嘉鱼东北的赤壁,或者就是苏轼写诗写赋的黄州附近的赤壁,至今还是有着不同看法。但赤壁鏖战的真正意义,等于重新洗了一次牌,魏蜀吴三足鼎立,划江而治,成为定局,曹操便彻底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曾经光辉过的岁月,无论如何,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事了。
看来,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八字,不但误导了他自己,甚至到今天,仍在对一些年岁老的当代人起着误导的作用。这话说说用来励志,是无妨的,千万莫当真,把自己当作千里马,那就会闹笑话。因为,新锐之气,势不可挡,方兴未艾,未可限量,要没有这点清醒的认识,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更何况上了年纪的人,并非都能称得上是老骥,已是日暮途穷,气息奄奄,还要强撑着献个什么丑呢?老,不管你欢迎不欢迎,接受不接受,来,是一种必然,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脱。因此,老是一种生命运行的正常现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曹操在赤壁碰壁,就是吃了这个亏。
文丨阅读三国(今日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