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西游】东土与西天互相仰慕的奇葩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勘破西游】东土与西天互相仰慕的奇葩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除了《西游记》,我还很爱读聊斋。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西僧”,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从西域远来,到达我中华后,一个去了五台山,一个去了泰山。


  这两个和尚的语言、容貌和服饰,和我华夏族人完全不同。


  他们说,自己一路走来,经过火焰山,那山热气腾腾,犹如下面有炉灶烧烤一般。要想过山,只能在雨后。走路时,必须脚步轻盈,若是误踢了石头,那石头下面就会飙起火焰。他们又说,自己曾经到过流沙河,河水中出产水晶,美丽非常。河水两岸峭壁直上,插入天际。他们还说,曾经经过一个山口,道路极窄只能容许一辆车独行。在山口处,有两条神龙相对站立。经过的人必须先朝龙神下拜,龙神允许通过,那人才能从龙神张开的口角中穿行。那龙和传说中的龙肤色不同,竟然是白色的,其鳞片、须发全部都像水晶一般。


  两个和尚说,自己从天竺出发,沿途经历了十八年寒暑。出发时,一共有12位和尚,可是,到达中华地界的只有两人。


  他们说,在天竺国,人人都传说中华有四大名山——泰山、华山、五台山、落伽山。据说在这四大名山上遍地都是黄金,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都还活着。和尚只要能到达那里,便能享受立地成佛,长生不老的待遇。


  蒲松龄先生写到这里,不禁笑叹:听其所言状,亦犹世人之慕西土也。倘有西游人,与东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当必相视失笑,两免跋涉矣。


  此故事中的两位天竺国和尚,和《西游记》慈云寺的和尚一般,都视我中华为圣地。唐僧同学也犹如后代许多和尚一般,仰慕那天竺佛国。


  只是,东西方两边和尚在中途相遇,会“相视而笑,两免跋涉”吗?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结局并非那样。


  虽然一再见证了西天佛门的窘境,但唐僧“初心不改”。虽然见到了中华地界和尚仰慕天竺,但依然不能让天竺国和尚放弃转世到中华的愿望。


  在回到大唐,唐僧向唐太宗介绍了沿途诸国的奇风异俗,却始终没有提西天佛家在西天诸国的窘境。不是因为忘记了,是因为不能提。


  不但不能提,而且,唐僧必须大讲特讲佛法在西天如何流行,如此,才可以劝说唐太宗更加虔诚的崇奉佛教,才能让东土佛法更加昌盛。


  说出了真相,不但唐僧失去了立身之本,便是整个东土佛界,都会迷失方向。


  至于那慈云寺的和尚,并没有唐僧那般远大志向。唐僧说自己一个行脚僧,餐风露宿,怎比慈云寺和尚高坐寺庙,闲养自在。在被唐僧夸赞了几句,慈云寺和尚,就把西天与东天之比较放在一边了。


  与虚无缥缈的来世相比,还是享受眼下之福,更为重要。


  不过,这种东土与西天互相仰慕的奇葩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是交通不便导致的信息隔膜。


  太多的误会,来源于无知。同样,太多的膜拜,也来源于无知。


  很多时候,无知并非主观意愿,而是在那个科技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必然造成交流不便,信息隔膜。


  像孙悟空猪八戒这种仙人,可以游遍四海,可是凡人唐僧要想到达西天,却必须走上十四年。十四年要发生多少事情?等到唐僧到达西天,在返回长安,一个人的半辈子都要过去了。


  其次,是人类的欲求发酵了信仰。


  国人大都现实,其他国家百姓也大抵如此。人人都对现状不满,人人都渴望有那么一个地方,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滋润。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对天的那一方产生了许多奇妙联想。


  这些联想,只有极少数是有根据,源自对方。绝大多数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求,添油加醋,添枝加叶,自动脑补上去的。


  于是我们说,是东土的人们,造就了西天佛国圣地。同样,是西天的人们,打造出中华富贵之乡。


  其三,是当权者的刻意蒙蔽。


  在西游世界,仙人们都可以在东土与西天任意往来。可是,没有哪位仙人会提醒人们,西天并不美好,东土也绝非乐土。


  现实世界同样如此。


  当权者往往宣称:人生本就是苦海,与其让人们在痛苦中挣扎而死,不如让人们在睡梦中欢笑而死。


  于是,愚民政策千古流行。



声明:

版权丨勘破三界仙佛乱斗迷局,揭秘取经路上群妖真相。叶之秋勘破西游”系列掀品西游狂潮,绝对颠覆传统解说。在线阅读全部作品,请关注微信原创公众号:叶之秋读书

编辑丨司马青衫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2003.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51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