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风秋丨赏月

宗风秋丨赏月

  那年中秋节,我还当着老师。听电视上预报说,中秋节那天晚上的月亮,是300年来最圆的!下午临放学,我就布置了作业:让大家找个开阔地带,和家人一起去赏月。


  300年来最圆的月亮?这当然要看看啊。何况中秋佳节,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有赏月的风俗呢?


  作业布置下去了,我顺便问了大家一句:


  “中秋节,曾经和家人一起赏月的,请举手。”


  结果,全班五十多个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一个女生很委屈地说,中秋节是农村最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谁还有心思赏月啊!


  一句话,说得我多少有些汗颜,自己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三秋大忙的季节,确实不应该布置这样的作业,更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就不再强调赏月的事儿,只叮嘱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今晚的月亮。


  回到家,匆匆地吃了晚饭来到操场上。这里比较开阔,我到的时候,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赏月的大人和孩子。这时候,月亮还没有出来,大家在一起轻轻地说笑着。


  “看!月亮!”不知谁叫了一声。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谈笑,大家一起看向东边的天空:那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红红的,润润的,犹如一位不胜娇羞的少女,从树的后面,慢慢露出她的芳容。


  “妈妈你看,刚落下一个太阳,又升起一个太阳!”一个孩子指着红红的月亮,惊叫着。所有的人都笑了,那红红的月亮似乎也笑了。


  月亮渐升渐高,红色也渐渐退去,周围的光线亮了许多:圆圆的、金黄的月亮,象一枚熟透的果子,当你仰望她时,似乎能闻到一丝淡淡的芬芳。


  “你看,这月儿象什么?”一个母亲问她的孩子。


  “象月饼!”那孩子不假思索地、举起他手中的月饼。


  “那,你的月饼象什么?”我不禁问到。


  “象月亮!”另一个孩子抢先回答。


  “象月亮?!”我失声重复了一句,心里颤了一下,大概,也只有孩子,才能说出这样的比喻来。这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着自己手里的月饼欢呼起来:我有一个月亮!我有一个月亮!……


  月亮升高了,银色的月光,如水般洒满大地。周围浸润着一层淡淡的雾气。赏月的人们渐渐散去,远处,不时有几声犬吠传来。操场上很静,只有秋虫的和鸣,在这银色的月光里,欣然奏响:远的,近的,高高低低的虫鸣,在我周围翻卷荡漾,犹如抒情的诗,激越的歌,此起彼伏……


  夜深了,浅浅的夜风吹来,给人一种深深的凉意。


  赏月的人们都回家了,我也恋恋不舍地向家走去。


  回到家,却怎么都不能入睡。索性灭了灯,坐在床上,看月光从窗外斜斜地、在床前洒下一地银霜。窗外,小槐树的影子,偶尔摇晃着,投射到我面前的水泥地面上,如同一幅动感十足的水墨画。


  心里陡然就记起一句词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个精巧细致的人啊!竞写出这么绝妙的词句?对月思人,彻夜未眠,离愁别恨,溢满胸怀。但是,这样的心事,如何能说与明月听呢?


  我被这样的词句感动着,忍不住又踱到门外。此时正是月到中天:圆圆的、银色的月亮,恰似一颗璀灿的明珠,无所依托似的,悬在深蓝的夜空。那么高远、那么恬静、又那么俊美……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这样的清雅意味,常常有,而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有多少呢?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此时此刻,早已进入梦乡了。


  其实,有很多时候,也不是大家不懂得欣赏,而是大家为生活所迫,没有了那样的闲心和闲情。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白居易也说: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


  江山风月,绝壁胜景,你喜欢、你欣赏,就等于你拥有了,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情怀,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再说,白居易这两句诗上面还有两句:


  ‘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共踏花行独惜春,一个‘共’字和一个‘独’字,就很能说明问题:面对同样美好的景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强求不得。


  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同学们正在议论昨天赏月的见闻。看来虽然很忙,大家还是留心观察了。这时,一个男生看见了我,很大声地说:


  “老师,这300年来最圆的月亮,和平常的月亮也没什么区别呀!”


  我笑着,点点头。



文丨宗风秋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2041.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65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