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儿本来姓荆,因嫁到李家,随了夫姓,村里的老人,都叫她老李儿。李字后边有很浓重的儿化音,听起来自带着十分的亲切。
老李儿住娘家,在一间很小的小屋里。从我小时候,就只有她孤身一人,没见过她的儿女,也没见过她和其它的亲戚来往。据说,她丈夫很早就死了,撇下五个儿子一个女儿。
我记事儿的时候,老李儿都七十多了,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女儿远嫁到东北一个什么地方,连她自己都不清楚。但女儿每月月初,给她汇拾块钱,倒是从来没间断过。
老李儿娘家是地主,婆家是更大的地主,儿女也都得到很好的教育。五个儿子分别叫李守仁,李守义,李守礼,李守智,李守信。据说,之所以叫守这守那,一是为了守住她们那一份家业,二来这宝盖头在拆字上,意义相当于家和房。唯一的女儿,叫红袖。以前觉得这名字好怪,现在才知道,这名字也有很深的渊源。可见她婆家的文化修养,十分了得。
后来,全国解放,她娘家的高门大院,成了生产队的粮仓,娘家人也都不知道流落到哪儿去了。婆家那边好像更加不济,大儿子暴病死了,丢下一个三岁的女儿和年轻的妻子,不知去向。其它四个儿子,也因为地主成份大受冲击,都生活得十分坎坷。
说这么多也说不清楚,总之老李儿虽在娘家住着,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越是这样,全村里的荆姓人,就都是她的娘家人了。因而,老李儿在村里,生活得虽然清苦,倒也怡然。再说,建国初期,大家都清苦啊!况且,老李儿每月月初,还有女儿的拾块钱可以零花!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老李儿这拾块钱,除了赶集和必须的油盐酱醋,大都给村里人救急用了。大家无以为报,东家给她一担柴,西家给她一捆草。所以,烧锅的柴草,老李儿从没缺过。下锅的米面,是生产队里分的。不缺大家的,当然也不缺老李儿这一口。
老李儿脚特别小,是真正的三寸金莲。所以,她一辈子要么站着,要么坐着,要么弯着腰。她不能蹲着,脚太小了,往下一蹲就两脚朝天,一屁股坐地上。所以,老李儿的小厕所里,常年放着一张旧条凳。
老李儿喜欢赶集。逢二、五、八是我们那儿成集的日子。老李儿是风雨无阻,逢集必到。早早地梳洗好,拄了拐杖,揣着三毛钱,踩着她的三寸金莲就上集了。半毛钱买两个包子,半毛钱买一碗粥,一毛钱听戏或者听书。剩下一毛钱带着回家。穷家富路,老李儿特别计较这一点儿。
后来,兴斗地主。因为她的娘家人都到外地去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村里没有别的地主,只好斗她。
先是一个长辈去告诉她,斗她也只是应应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斗,让她就当配合着一群孩子演戏了。她答应得很痛快,只当斗一次就完了。谁知道这地主斗起来没完没了呢?她心里很苦恼。可这是自己答应的事,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所以,每次村里开会要斗地主了,她还是很主动地跪到前边去。深深地埋了头,任凭那群龟孙子说什么,她都不抬头也不辩解。
斗罢地主,总是她自己艰难地爬起来(她从不让人搀扶),拄了拐杖低了头,一路上目不斜视地,踩着她的三寸金莲回家。本来就瘦小佝偻的身躯,就显得更加瘦小单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她瘦小单薄的背影,村里总有老人偷偷地落泪,甚至要找借口,打骂自己的孩子。
但老李儿从来不哭。
老李儿后半辈子,大家都知道的,就哭了两次。一次是村里的小皮孩子,把她上厕所用的条凳,动了手脚。以至于老李儿上厕所的时候,一屁股坐到茅坑里。老李儿费好大的功夫,才从茅坑里爬了出来,然后换了衣服,坐在门口嚎啕大哭!
没有人过来解劝,因为大家都觉得羞愧!老李儿是自家的姑娘,自家的小孩子,欺负自家的老姑娘,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丢人的事儿!
只是到了晚上,那几个淘气的孩子都脱了衣服钻进被窝了,才被当父亲或者当母亲的,按到床上一顿暴打!
后来一次,是老李儿的大儿媳妇,带着女儿来寻亲,老李儿不认。她找到村里一个比较知礼懂事儿的人,掖给他们三十块钱。让他把钱交给儿媳妇,就说是村里人觉得她们孤儿寡母的可怜,凑了点钱给她们,让她们赶紧走,走得越远越好。
那孤儿寡母,一步三回头地哭着走了。那天正好腊月二十二,老李儿照样去赶集听戏。村里的人都深怪她的绝情,觉得人家孤儿寡母的找来了,你哪怕留人家住几天,过了年再赶人家走也不迟啊!
老李儿从不辩解。
赶集回来,老李儿把自己关到屋里,哭了一下午。后来,老李儿慢慢地,变得痴呆起来,不赶集也不听戏了。只拄着个拐杖到处走,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什么。闲下来的时候,还喜欢哼唱一句戏词:
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
再后来,老李儿死了,世道也好了。
一天,有两个外地人来寻亲,说是当年受了大家的恩惠,现在特地来表示感谢的。
大家都不认识。一位老人把她们领到家里,掏出一块红绸布,上面用黄丝线,绣着两个字:红袖。他说:这就是当年包那三十块钱的绸布,我就知道你们会回来的,特地把这红绸布留下了。这钱不是村子里凑的,是你婆婆给的。她当年怕她的地主成分连累了你们,才狠心让我把你们赶走的……
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
原来,老李儿早就预料到有这一天了!
文丨宗风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