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狄青长相俊美,为了威慑敌人,他常常带着一个鬼脸面具
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狄青死亡前后的几件大事。
在宋朝名臣范镇的《东斋纪事》中记载:
狄青为枢密使时,予为谏官。人有相侵,夜吟:“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以为青汾河人,面有刺字,不肯灭去。又姓狄为汉人,此歌为是人也。欲予言,予曰:“此唐太宗杀李君羡事,上安忍为?适以启君臣疑心耳。”
范镇是宋朝名士,曾经与宋祁、欧阳修一起编修《新唐书》。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范镇担任知谏院,主要负责弹劾百官,评议朝政。
当时,京城中有民谣流传,说“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狄青姓狄,狄在古代多指胡人,少数民族人。言下之意,狄青虽然出生于汾河,是汉族人,但其祖先极有可能是胡人。以一个胡人出任枢密使,对于国家安定来说极为不利。
显然,有人故意散布民谣,中伤狄青。这民谣在京城官场广为流传,也传入范镇耳中。有人就劝范镇把这民谣禀告给皇帝宋仁宗,范镇说:“这就与唐太宗杀李君羡一般,都属于扑风捉影,皇上怎会忍心做这种事情?我若将此事禀告,只能是让君臣之间互相猜忌而已。”
只是,范镇为人宽厚不肯说,自然有别人会说。
最终这个民谣还是传入宋仁宗耳中。最开始,宋仁宗自然是不信。毕竟狄青功勋卓著,为人也时分忠诚。可是,所谓三人成虎,谣言一旦多了,就不容人不信了。
狄青被罢黜外放的起因,乍一看十分可笑,细思量十分可悲。
《东轩笔录 》记载:京师火禁甚严,将夜分,必灭烛。士庶家凡有醮祭,必先关厢使,以其焚楮币在夕后也。至和嘉祐之间,狄武襄为枢密使,一夕夜醮,而勾当人偶失报告,夜聚火光。探者驰白厢主,又报开封知府。比厢主判府到宅,则火灭久矣。翊日都下盛传,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时刘敞为知制诰,闻之,语权开封府王素曰:“昔朱全忠居午沟,夜多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之,今日之异,得无类乎?”此语諠于搢绅间,狄不自安,遽乞陈州,遂薨于镇。而夜醮之事,竟无人辨之者。
宋朝开封府早有禁令,将近夜晚十二点时,一定要熄灭烛火。无论是官员百姓,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必须在大半夜点火,烧纸钱元宝等等,也会提前向街道报备。
可是,别人家半夜点火都没事,偏偏狄青家烧个纸钱就出大事了。
那一天,狄青家晚上举行祭祀。或许是家中仆从大意,忘了禀告管理街道的相关官差。巡查街道的官员看到狄青家有火光,立刻禀告了上级。上级又当成大事件立刻禀告了开封府。
开封府知府不敢怠慢,亲自带来到狄青家中查看,等赶到的时候,狄青家中已经熄火很久了。
这本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可不知怎么的,第二天京城就有人传扬说,昨天晚上看到枢密使狄大人家中火光冲天,有异象彰显。
这件事情被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的知制诰刘敞知道了,就告诉开封府知府王素说:“昔朱全忠居午沟,夜多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之,今日之异,得无类乎?”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全忠是谁?此人杀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开创了后梁王朝。
据说朱全忠家住在一个叫做午沟的小山村,晚上家中经常火光冲天,邻居以为他家着火了跑去救,可到了才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
换言之,朱全忠乃是真龙天子,自带光环,于是火光冲天,有异象彰显。
刘敞提出,莫非狄青与朱全忠一样,都有不轨之心?
王素并不认同刘敞的观点,但是,刘敞的奇葩观点却不胫而走,整个士大夫阶层都议论纷纷,最后传到了狄青耳中。狄青百口莫辩!
毕竟,狄青乃是自开国以来第一个由小兵成长起来,出任宋朝最高军事统帅枢密使的人。狄青从西疆打到南疆,数十年征战屡立战功,当时的宋朝军界,大半的将领都是他的部下。
一旦狄青要谋反,那可了不得!
狄青扫清两广一带少数民族叛军
加上狄青对将士们极好,多次为将士们谋求福利。每次士兵们得到衣服、粮食,都慨叹:“此狄家爷爷所赐!”
这本是对狄青的感恩之言,可是,被有心人一歪曲,传到皇帝耳中,却变成了狄青用国家的俸禄来邀买人心。
当时的宰相叫做文彦博。他主动向宋仁宗提出,罢免狄青枢密使的职位,让狄青挂两镇节度使的职衔外放。
狄青听了十分憋屈,写奏章禀告宋仁宗道: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
狄青是说,文彦博的建议不对。若是他没有功勋,那就不应该加封他两镇节度使之衔;如果他没有犯错,就不该将他贬斥外放。
宋仁宗拿着狄青的奏章找到文彦博,当面肯定道:“狄青是忠臣。”
宋仁宗希望文彦博以及欧阳修等谏官、御史们不要再揪住一些小事不妨,不要再弹劾狄青。
可是,文彦博说了一句话,直接让宋仁宗闭嘴。
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咱大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可是,周世宗一旦病死,在众将拥戴之下,在情势逼迫之下,赵匡胤不得不发动陈桥兵变。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官场,同样身不由己。
无数文臣武将都渴望掌握权势,其实,最终往往是权势在操纵官员。
狄青本就是大宋名将,部众太多,威信太高,如今又官拜枢密使,拥有指挥三军的权力。因此,就算狄青是忠臣,也保不齐他的部下为谋求富贵,拥立狄青。
第二天,狄青去中书找文彦博讨要说法,文彦博也不回避,直接对狄青说:“无他,朝廷疑尔!”
所谓朝廷,其实就是说皇上,说宋仁宗。
“青惊怖,却行数步。”听闻此话,狄青大惊,吓得连连倒退!
不久之后,狄青就接受调令,外放地方。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狄青被罢黜外放,并没有获得平安。朝廷每个月都会派两波太监前来,询问狄青的情况。狄青每次听闻使者前来,都会一整日惊恐不安。不到半年,他就病死了。
那狄青惊恐不安是不是心理素质差,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呢?
不是的。是朝廷真的对狄青动了杀心。就算宋仁宗不想狄青死,宰相文彦博也想弄死狄青。
《野老记闻》中说,朝廷之所以会频繁派出太监探问,“皆文公之谋也”,都是文彦博的谋划。
文彦博就是要用这种杀人不见血方式杀掉狄青。
那么,文彦博为什么这么要做?他与狄青有仇吗?
并非文彦博是坏蛋,或者与狄青有私仇。文彦博代表的乃是从宋太祖时期就极力打造的文官体系。崇文抑武,打压武将,严防藩镇割据,武将夺权,乃是文彦博这种士大夫的职责与使命。
因此,与其说是文彦博害死了狄青,不如说是宋朝的文官制度害死了狄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