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刚刚即位,北汉国主刘崇就与辽国皇帝勾结,统率大军南下攻周。后周闻讯,民心大乱。一时之间风雨飘摇,若是柴荣处置不当,立刻就有亡国之祸。
新任皇帝柴荣信心满满,一心要御驾亲征。可是身为宰辅的冯道不同意,他提出以大将统兵出征即可,若是皇帝亲征,一旦有变,将再无转圜馀地。
可是,柴荣还是坚持出征。
事实证明,冯道的但有是颇有道理的。当时的后周虽然建国,但立国时间仅仅有三年。后周太祖郭威对于部下大将专权一事也并无什么特别良方。
当然,为了保证养子柴荣能够顺利继位,郭威任命自己得女婿张永德为殿前司主帅,为柴荣保驾护航。这也是柴荣有心亲征的重要原因。
北汉大军来袭,柴荣亲自统率大军在高平迎战。最开始,辽汉联军大胜,后周军队接连战败。尤其是侍卫司老将樊爱能等人,竟然弃战而逃,影像极坏。
眼看大军即将一败涂地,时任柴荣亲兵卫队队长的赵匡胤挺身而出,率领最精锐的侍卫部队冲入战团,勇抗敌军。赵匡胤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在三军之中颇有威名。众侍卫为之感奋,纷纷死战。张永德也亲自冲锋,最终击败敌军。
北汉军队撤退后,柴荣要论功行赏,赵匡胤自然加官进爵,不过,对于樊爱能如何处置,柴荣有过犹豫。最终还是张永德开口,劝说柴荣,若今日不能令行禁止,他日再难带兵。于是,柴荣下令将樊爱能为首的七十多位将领一并斩首。
柴荣能够如此,一方面是他是五代罕见的明君,确实有魄力;一方面是张永德当众表态,柴荣就等于得到了殿前司的大力支持。
在杀掉樊爱能等人后,柴荣重用赵匡胤,重新组建新军。赵匡胤趁机把自己的心腹充塞到殿前司、侍卫司的各个要害部门。因此,三五年后,赵匡胤就成为仅次于张永德、李重进的后周三军第三号大人物。
柴荣的一番努力,最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而已!
中国人向来同情弱者。周世宗不是弱者,却因早死,后世之人不免叹息命运多舛。不少人更觉得,若周世宗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云云。
那么,事情真的如此吗?
历代以来,对周世宗的评价一直就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赞美。比如欧阳修就在《新五代史》中评价道: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
在武功方面,周世宗柴荣确实是绝代奇才,短短五六年间,夺回秦州、陇右土地,夺取淮水北岸,又夺回了被辽军占领的三关地区,一时之间,威震华夏。
不过,还有一种声音是批评,比如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就评价说:
“臣下有过,必面折之,……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周世宗这个人为何能在短短五六年建立大功?一来是中原王朝本就比南方十国强大,当时的辽国皇帝更是庸碌之君,二来,是周世宗性情急躁,做什么事情就讲究快!
每当臣下有过错,周世宗必定当面申斥,看起来有功者赏,有过责罚,很好,实际上这就使得君臣之间感情有了深深裂痕,臣下对于周世宗怨望较大。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周世宗眼睛太亮了,揉不得沙子,于是,对臣下难免苛待,盛怒之下经常杀戮大臣,以至于臣下对周世宗畏惧多数敬重。
周世宗施恩太少,君臣恩义太薄!此前后周太祖郭威在位不过三年!
这也是后来赵匡胤一声号令,陈桥兵变,后周王朝满堂文武,无一人当众反对的原因!
宋真宗赵恒评价说:“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如果说宋真宗是老赵家子孙,评价有所不公,我们再看朱熹,他评价周世宗说:
“周世宗规模虽大,然性迫,无甚宽大气象。做好事亦做教显显地,都无些含洪之意,亦是数短而然。”
同样是批评周世宗性情急躁,没有一代明主的雍容大度!
后来,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而不是滥杀功臣,正是吸收了周世宗的前车之鉴。
换言之,即便再给周世宗十年时间,周世宗多半也不能一统天下。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满朝大臣被周世宗杀戮太多,积怨之下同样投靠赵匡胤,发动兵变。只不过那样,赵匡胤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多。
另外,所谓夺三关,根本就没有与辽军主力碰撞,不过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捡了一个巧。
当时的辽国远比汉朝之匈奴,唐朝之突厥强大,当时的辽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封建大帝国,无论是地域还是实力,都堪称亚洲第一。周世宗在未统一天下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小试牛刀,浅尝辄止。若真与辽国正面开战,必然陷入苦战,如此一来,或者国内矛盾激化,或者南方各国虎视眈眈,总之,同样是生死危机。
文丨叶知秋读书(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