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和“大一统”的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董仲舒: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如何成为历史一代大儒,为中华民族的统一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呢?从著名成语“目不窥园”所讲的轶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


“生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董仲舒: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历代评论 留名青史

董夫子

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


1《史》、《汉》


《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2王充《论衡•儒增》


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王充称赞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读了很多内容丰富的书,认识举世罕见的“重常之鸟”。当时诸生多专主一经,不能旁通;有的甚至“或为雅,或为颂”,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



3桓谭《新论•本造》


桓谭《新论•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他游心于六艺,陶醉于胜境,对当时社会风尚,生活享受都漠不关心。


4《史记》


《史记》记载当时六畜兴旺,马牛繁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人们乘马也非常讲究,乘母马者被“摈(排斥)而不得聚会”。可董仲舒对此并不留意,“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他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5《汉书•儒林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汉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王充说:“董仲舒者,文之乌获也。”喻之为文章圣手,着作的大力士。此外,董仲舒还多见博闻,知道许多稀见奇怪之物。


董仲舒: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此外,董仲舒还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他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智能全面,品学皆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士,“皆师尊之”。不少有志青年,云会广川,从董仲舒问学。


董仲舒于是“下帷讲诵”,传道授业,今河北景县尚有“董仲舒下帷处”遗迹。弟子太多,无法一一亲传面授,便叫门下高足代劳。史书上说,董仲舒讲学,在讲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只有资性优异,学问不错的弟子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其余弟子皆按受业的先后和深浅,由门下转相传授。因此有的学生慕名而来,师徒一场,却连见上董仲舒一面的愿望也没实现。可见其声誉之高,气派之盛! 

本文由【大道知行】(微信公众号)编撰整理,转载请注明。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3216.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83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