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亿种活法,你是哪一种?

如果食物能被完美分配,我们将拥有一个人民过于肥胖的世界,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被完美分配。于是我们有大量吃不到午餐的山区孩子。


如果通货膨胀能被抑制,或者失业率被控制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们将拥有满意的生活,但是,它们中至少有一个,甚至两个都在夺路狂奔。于是我们感觉一脚踏空。

十三亿种活法,你是哪一种?

(喜欢的活法)

如果权力能够被约束,我们将拥有基本权利不被侵犯的安全感,但是,权力常常恣意而行。于是我们有像树一样被砍倒的钉子户,像鸡一样被抓回的访民,像野狗一样被撵走的小贩。


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政府之间能理性、真诚、充分地沟通,我们将拥有和美的族群,但是,非语言学意义上的巴别塔高高耸立。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火光与冲突。


人们惊慌失措,人们呼天抢地,人们泪流满面,人们怒不可遏。2012已经来了,人们说;每一年都是2012,人们说。


处在今日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很容易愤怒,因而悲观,乃至绝望。然而,仅仅愤怒是没有用的,愤怒如果缺乏理性支撑,只能通向戾气。悲观就更等而下之,悲观是一种缺德。绝望则更坏,绝望只能制造更多的绝望,就如暴力只能制造更多的暴力。


我们提倡的态度是,不幻想,但也不绝望。我们提倡的活法是,持有信念,并且活着。


十三亿人有十三亿种活法,而每一种活法,归根到底都由个体决定。


你怎样,未来就怎样。你自由,未来就不可能被奴役;你直立,未来就不可能伏地;你种植,未来就稻米流脂;当然如果你放弃,未来就是2012。


我们承认,人是生而悲剧的,某种意义上我们都被判了死缓而且迟早要执行。但是,如果对自己还稍微有一点儿骄傲一点儿期许,如果对社会还保持一点儿正直一点儿责任,那么我们总要在死之前寻找一些意义。做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有意义,并非徒劳无功,这是人类社会一直走到今天的终极秘密之一。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许不能重大,也千万不能伟大——因为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人的卑微、渺小之上,但在我们死之前,总要让它有那么一些意义。


尽管人生而悲剧,但仍生而自由。“你不可能将一个人同他的自由隔离开来,因为自由总会找到一条出路。”自由来自彼此分享分担,自由来自直立行走。


当然,自由不是从天而降的雨滴,可以平等地落在每一个屋檐上,而无须屋内的人动一根小指头。为获得自由,我们必须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阿德莱·史蒂文森说,如果自由仅仅只是指舒适,如果自由只是逃避学习过程所需的艰苦磨炼,只是回避创造性劳动带来的严峻考验,只是热衷于浅薄平庸琐事,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甚至不屑一顾,那么尽管我们可以暂时维持自由社会的形式,但其精神终会消亡。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毕竟现实残酷,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想到两个字:积极。


我的好朋友梁启超,在多次演讲中强调人生之乐趣,强调积极进取,对浪费生命深恶痛绝,对消极怠慢不屑一顾。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中国人见面最喜欢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遣它。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梁任公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那么,我们该如何积极?胡适先生倡导的“易卜生主义”毕竟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若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在青年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自我教育: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用黄金铸造一个不会轻易出窍的灵魂。要记得,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人人只此一生,如果不能创造并享受生命的乐趣,很快你将“只留下余灰,化作幽灵,一切归于乌有”(贺拉斯)。


本文摘自《十三亿种活法》(宋石男著)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496.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47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