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写诗_怎么写诗_初学者必看!(​​​七、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熟悉,实践去证明】


推荐入门资料: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上文说了,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因为相比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或者是特点不明显);所以讲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讲近体诗。


1【入律的古风】


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


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

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而这里要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


a.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

b.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c.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


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2【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


2.1[正格(五言律诗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五言律诗一共四个句型。


仄起仄收:22112(12112)

平起平收:11221

平起仄收:11122(21122)

仄起平收:22211(12211)


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突出两个重要的地方:

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

b.左边的格律,是最标准且最正规的,但是括号里的也是完全允许的。


所以这四个句型可以合并成:02112、11221、01122、02211。

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声,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众说纷纭,但是意思是一样。

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还是仄,都还是有两个连续平声的存在,而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声,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所以谓之“孤平”。


由于韵脚是平声,且放在偶数句,再加上句子的对应关系(专业术语叫:黏、对,有意者可以看后面得出来的四种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规律,这里不深入说明),所以律诗的前四句,得到了两种排列方式。


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或: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各自再补上一组,就得到了律诗两种最标准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仄收式: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这两种格式的首句换成平收式,于是又得到律诗的另外两种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0221A,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平收式:

1122A,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以上便是五言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律,我说前两种“标准”,只是因为它的对仗非常工整,其实四种都是正规的,都叫正格。(后两种,也可以算是前两种的变格,不过后来诗人用的很普遍,便视为正格)


而七言律诗,则是在四种句型前分别加两个字,即:


0102112

0211221

0201122

0102211


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种格律,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类比之,这里就不赘述了。】




押韵的位置,已经用A标出,但是后两种格式下的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这叫做借韵。(这里为什么规定宽了些,因为本来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韵的,当然,也押不了韵)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中,是一东韵部的,峰是邻韵二冬韵部的。


2.2[变格(绝句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02)01122,(01)0221A。

(01)02112,(02)1122A。


用上面这个格式的绝句举例说明,变格一共有四种(一说有五种,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


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但是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

(这里也可以用我之前对“孤平”的说法来理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话,也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


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悦”字处本该是平声,变格成了仄声;“山”字处则一定要用平声。


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换。和上面一样,也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

即变成:(02)11212。且出现于绝句(律诗)的第三句(七句)为常。还是类比去理解。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二字平仄对调。


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


如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


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会和第三种情况同时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置改仄为平来补偿,这称为“拗救”,后文细讲。


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别”为古入声)


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为平,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上文说了这是古风的特点,作近体诗时视为一种禁忌。(但是有罕见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这第五种到底有没有还待商榷)


2.3[拗救]


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称为“拗句”。

拗救有三种情况,而且都是出现在一联中。(用五言为例)


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小拗救:即指上文说的变格的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

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该仄的“天”字处用了平声。


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为仄),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作为补偿。

即:02122,1112A。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不,乃古入声)

“不”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必须在本该仄的“吹”字处用平声。


3)孤平拗救:前面说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作为补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


而在许多情况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两种同时使用的(甚至三种一起)。即原句变成:02222,2112A。

如:

杜甫《藩剑》中首联: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珠”字的平声,分别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推荐:

如何学习写诗_怎么写诗_初学者必看!(目录)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623.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76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