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伛说西游】玄奘身世③:发露罪业

【老伛说西游】玄奘身世③:发露罪业

【寻亲报冤】的阴影始终让唐僧挥之不去。恩爷为我们设置了两个场景,分别在西行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让我们看到唐僧内心的煎熬自始至终。以下对起点和终点予以详细解读。而在整个西行过程中,恩爷还在多处埋下了这个命题的伏笔,届时老伛会在相关的解读当中,一并抽丝剥茧,获取更多证据充实这个命题。


【自今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这是西行取经开始的第十三回,说的是唐僧离开长安一路西走的情形,路途遭遇的各种险情就不细说了。当来到【双叉岭】上镇山太保刘伯钦家时,刘母一见面便提到【父亲周忌】,并要求唐僧为“父亲”做一天的祭祀,之后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焚香念经细节,当夜伯钦父亲托梦一家三口已脱难超生。次日刘伯钦远送唐僧来到两界山,在这山脚下,唐僧遇见了第一个徒弟孙悟空,接着是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在这后一回里,值得继续关注的一点是,唐僧师徒俩来到一处人家,在这里唐僧首次攀亲认故——【悟空道:“你家姓甚?”老者道:“舍下姓陈。”三藏闻言,即下来起手道:“老施主,与贫僧是华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这是由于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还很低,普遍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古人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并且以人鬼即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赐福或降祸与子孙,因此他们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古代的祭祀是多种多样的,不光有一年四次的“春祠,夏禴,秋尝,冬烝”,还有很多定期和随机的祭祀。不仅逢年过节和先人忌日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而且遇到重大社会、政治和军事活动时,更是少不了高香巨烛、三跪九叩,以求神鬼护佑,确保马到成功、凯旋而归。


“信则有,不信则无”,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祭祀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心里暗示”。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祭祀鬼神”就是强化这一“心里暗示”,认为这个美景已经得到神祇和先祖的护佑,只要坚持下去,目标就一定会实现。这样,它在心理上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双叉岭上的这场超度,是唐僧唯此一次主持的焚香烧纸、祭奠死者的活动。在老伛看来,这【双叉】暗示了刘伯钦与陈玄奘,两者不分彼此、相互交叉的人生轨迹。这场祭奠佛事,名义上是刘伯钦的【父亲周忌】,实际上是玄奘离家出行的“祭祀先祖”,也是玄奘为生父刘洪的“罪孽”进行超度。


我们看到,西行开始前,唐太宗弹土入酒,为玄奘“饯行”,留下【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嘱托。之后在法门寺正殿佛前,玄奘立誓取回真经留传东土。虽然这两次活动都与西行有关,但官方色彩较为浓厚,都不是个人的“祭祀先祖”。面对“西行取经”这一凶多吉少的漫漫征程,出行前没有敬告自己的先祖以祈求护佑,显然是违背了传统习俗的。后来唐僧见到刘伯钦时便诉苦道——【……遇著些狼虎蛇虫,四边围绕,不能前进】,从中可以看出,玄奘内心已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祭祀先祖”是儒教和道教礼仪当中的主要内容,而玄奘也已经脱离俗家。但从“三教合一”与玄奘接受刘伯钦家的【父亲周忌】请求来看,玄奘是认可这一习俗的。因此,在西行开始即将离别大唐境界的节点上,作者安排这一场景,无疑是遵从习俗,暗示玄奘补上了“祭祀先祖”这一课。我们先从作者有意安排刘伯钦的两句对话里看出端倪:


①【……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诚然是一国之人。你休怕】 ——整个西行过程,唐僧受到路人的好心帮助是难以计数的,但这些人都不是因为“同朝” “同食”而出手相助,唐僧也似乎没有怕过。而现实当中“老乡老乡,背后一枪”,恰恰反证了【诚然是一国之人。你休怕】的逻辑。况且此刻,唐僧明知身处何地并有言在先——【救了贫僧性命,多谢,多谢!】。显然,这种不着边际的“套近乎”,说明这【刘伯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至于是什么人物,就不必再刨根问底了,我们还是“听其言,观其行”吧。


②【……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 ——“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虽然离开长安,但还是“乡里”,再加上同姓刘,这样的温暖情景,能不让李永奇高声唱道“早也盼,晚也盼,盼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哦,搞错了!这是《智取威虎山》的片段。刘伯钦的话让唐僧瞬间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祭祀先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身份的宗亲化,即强调血脉的传承性。如果我们对“玄奘生父”还有疑问的话,那么,这里恩爷用“一见如故”的“玄机”笔法,进一步揭示了谜底:“名陈实刘”——姓陈的玄奘身上,流淌的实际上是刘家的血脉。不仅如此,恩爷在继【乡里】的暗示后,还通过身份的描写,进一步拉近刘伯钦与玄奘的关系——刘伯钦乃猎户世家,又有【镇山太保】之称,是偏“武”的行当。而刘洪的父亲为当朝武将,再从刘洪充当“水贼”打死陈光蕊来看,刘洪本人也有习武的性格。


后来唐僧过了两界山,在异域人家主动“攀亲认故”,与这里的【父亲周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作者对“玄奘生父”和“祭祀先祖”的揭秘意图非常明显。我们再来结合这两个场景进行分析。


这先刘家后陈家的时间顺序,暗示了刘洪“未婚先孕”在先,陈光蕊“绣球卜婿”在后;刘姓是在“乡里” ,陈姓是在“异域”,暗示了刘姓为“宗亲”,陈姓为“外戚”;在刘家是“隆重超度”,而在陈家是“简单攀亲”,表明唐僧内心认可的是“刘”,而对外承认的是“陈”。

到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刘伯钦】家,实际上就是玄奘的“祖祠宗堂”,他完全有理由在这里“祭祀先祖”。因此,这场名义上为刘伯钦之父的超度,实际上应该看作是唐僧出门远行时,例行的“祭祀先祖”。


我们知道,“水贼”刘洪由于“杀官伪任”,罪大恶极,受到人间法度的制裁,由于没有后人为他消除阴间的“罪孽”,他的阴魂一定还在“奈河桥”下鬼哭狼嚎。明知真相的玄奘于心何忍?只是由于掩盖事实的需要,他不能为自己的生身父亲给予任何帮助,哪怕是简单的烧一些“纸钱”,当然也是由于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与场合。那么,在这个“祖祠宗堂”进行“祭祀先祖”的场合里,他会无动于衷吗?


事后,“父亲”托梦刘伯钦一家:【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刘伯钦把一家三口得梦的情况,喜滋滋地告诉了三藏,【三藏也喜】,再强调一遍——【三藏也喜】。


看到“父亲”这番梦话,老伛真有“今夕何夕”之慨!看来“感谢某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CCTV”之类的“特色幽默”,实在不是今人的发明。


感慨之余,又觉得这并非恩爷插科打诨,似乎又潜藏着一个玄机。超度是亡者眷属邀请法师为亡者进行开示、念佛、诵经等佛事活动,让亡灵得以往生净土。在这个仪式上,法师作为一种职业,实际上是通过其掌握的特殊技能,为亡者眷属向亡灵表达其虔诚之心。亡灵是否能够得知为他超度的法师姓甚名谁,老伛无从知晓。但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当自己由于某种罪恶身陷囹圄时,子女委托律师行贿法官,得以减轻罪行,之后在给子女传递信息时,对子女没有任何言语,倒是要求子女对律师感恩戴德,并且强调【不要怠慢,不要怠慢】。这样的情形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莫非这个律师与自己有着特殊的关系。


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在这个“祖祠宗堂”进行“祭祀先祖”的场合里,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合乎逻辑了:唐僧是在为自己的生父做消除“罪孽”的超度。不是吗?【三藏也喜】——他为刘伯钦一家而贺喜,更为自己而窃喜。不对,既不是“贺喜”也不是“窃喜”,而是“共喜”,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通篇读来,恩爷的设悬技巧,让老伛又赞驼了五度背。不是吗?【三藏也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为生身父亲发露罪业之后,无论生父是否得以超生,他那沉重的心情,露出一丝喜悦也是理所当然。


这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不过,老伛是喜不起来——只因对念经的过程和内容产生了疑惑。原著是这样描述的:【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然后开《度亡经》一卷。……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又念《法华经》、《弥陀经》……】。


这有什么问题吗?不,问题不仅出在这里,还包括在水陆大会上。【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老伛对佛经不甚了了,也无意探讨经文的效用。只是感到纳闷:时间间隔如此之短,同样的唐僧,同样的经书,在唐太宗钦定的水陆大会上,唐僧何以敢装腔作势,念一些【度不得亡者超升】的【小乘教法】?而在刘伯钦家,在尚未取回观音所说的【大乘教法】之前,唐僧却只用一天的时间,就让死者超生。这就有意思了——是唐僧欺君罔上,还是观音信口雌黄?


恩爷看出了老伛的疑惑,他给出了提示:【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任何严肃的经书,只要用心去念,都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厉害了!恩爷通过【父亲周忌】,既巧妙提供了玄奘生父之谜的又一线索,也通过刘伯钦一家三人得梦的事实,驳斥了观音【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的谎言,说白了——这“西天取经”实在是没必要的。


作为当事人的唐僧,他清楚“西天取经”的真实用意吗?老伛可以肯定:至少此刻他清楚了。但【寻亲报冤】的悲剧已经让他别无选择,这【御弟圣僧】的高帽更是让他义无反顾了。他只能在漫漫的征途上,随遇而安——如果能让他“安”的话。这“祭祀先祖”并且“超度生父”,确实让他感到一时的安慰——【三藏也喜】


不过,生父的亡灵是双重的,既有“水贼刘洪”“罪业”的一面,又有“官人刘洪”“冤屈”的一面。这“冤屈”便是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鲁莽。因此,在为生父的“罪业”发露之后,何时能够为生父的“冤魂”超度,也让自己彻底摆脱【寻亲报冤】的阴影呢?



声明:

版权丨老伛博客

编辑丨司马青衫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s://www.simaqingshan.com/post/905.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有 6 条评论,21316人围观)
网友昵称:我是我
椅子 我是我游客2016-11-15回复
喂,人家救你一命,何况你现在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了,还指望人家送你一程呢,最好送到灵山,你用嘴巴背一晚书有什么所谓呢?
网友昵称:我是我
沙发 我是我游客2016-06-26回复
喂,人家救你一命,何况你现在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了,还指望人家送你一程呢,最好送到灵山,你用嘴巴背一晚书有什么所谓呢?
网友昵称:司马青衫
司马青衫管理员2016-11-15回复
@我是我 哈哈哈,每次看到大兄弟你,语言都是这么犀利。
网友昵称:司马青衫
司马青衫管理员2016-06-26回复
@我是我 哈哈哈,每次看到大兄弟你,语言都是这么犀利。
网友昵称:我是我
我是我游客2016-11-15回复
@司马青衫 大哥,你好。
网友昵称:我是我
我是我游客2016-06-26回复
@司马青衫 大哥,你好。